close

今天晚上是兩廳院夏日爵士的第三場,我猜也是今年四場系列演出中,知名度最低的一組表演團體。不意外的,現場大約坐了六成的人。

其實我自己也沒有聽過他們的音樂,我純粹只是因為買套票可以打折,所以連他們的這場也買了,但是這場的表現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Bass一開場,整個人就陷入在現場音樂的詭譎氛圍中。

史托克豪森四重奏,這個翻譯很有趣,看起來會讓人以為Markus Stockhausen是這次演出的主角,若是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次來演出的樂團叫做「KARTA II」,這是相對於第一代的「KARTA」所取的名字(KARTA是由Markus Stockhausen、Arild Andersen、Patrice Héral這固定的三重奏,加上一位重量級吉他手Terje Rypdal,在2000年所錄製的一張專輯的名稱,這次則是把吉他手換成了鋼琴手Angelo Comisso)。

這種音樂,在台灣或許只有常聽ECM的人會比較熟析,它並不是走一般大眾心目中的美式爵士樂,而是屬於許多樂評將所稱的歐陸爵士,不過這個詞彙很有趣的是,你若是想要以美式爵士樂中常聽到的元素來衡量歐陸爵士,恐怕會大失所望,兩者之間的差別天差地遠,而且更有可能的原因,不是來自於美國與歐陸的差別,而是當代爵士樂對於曲式、聲響的實驗與解構化,傳統上的爵士樂風格已經和更多不同音樂風格的元素相互融合。

聽這場音樂會,很多時候並不會覺得自己在聽爵士樂,而更像是在聽現代樂或者是劇場音樂。Markus Stockhausen的小喇叭很多時候只是個引子,接下來就是其他的樂器接手,台上的四個樂器以一種各自為政的方式,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演奏。很多時候音樂沒有固定的節拍進行,樂曲的開頭往往是用自由拍的方式進來,然後由各個樂器-很多時候是小喇叭加上處理過的聲音形成的奇怪長音;或者貝斯的音程躍進與效果音製造出恐怖片中的氣氛。常見於爵士樂裡的長篇即興演奏所象徵的「自由」,改由整體節奏與和聲的拆解來呈現。但這並不是表示樂手沒有空間,除了小喇叭之外,其他三位樂手都有長篇的獨奏演出。

來自法國的鼓手Patrice Héral不拘形式的用手,或用鈴鼓來敲打鼓面,他應該是坐在某種類似佛朗明哥樂中常見的Cajon這種打擊樂器上,也用Beatbox的方式來製造節奏,下半場開場曲他將節奏Sample起來成為Loop,然後與Bass做了很長一段的演奏。

除了鼓手有使用電子樂器輔助之外,Markus也使用這樣的設備,在我的位置上看不出他的詳細器材,不過從他放了一台應該是M-audio的Controller來看,他要不是接了電腦,就是有其他的設備。所以演奏中他時常去做控制,腳下也沒閑著的踩著Expression。這種不拘泥於傳統樂器,而利用其他設備來營造音樂的作法,實在是很好的榜樣。

台上唯一沒有用到「電」的大概就是Angelo Comisso,這位來自義大利的鋼琴手,技巧非常的好,和小喇叭相互呼應,填補音樂上的空間。在演出由他所創作的曲子時,他長段的獨奏,鋪陳出憂鬱而又濃烈的情緒,顯示出他不但只是一個Sideman,作為主角也無懈可擊,如果他哪天來台灣辦個獨奏會,我一定會去聽的。

今天最搶眼的應該是Bass了。挪威貝斯手Arild Andersen長期與Markus合作,似乎是團中最資深的音樂家,從一開始為整場音樂會拉開序幕,到他與鼓手間的合作互動,和他自己的長篇獨奏,熟練的技巧,適當又不刻意的展現他在音樂上的造詣。Bass在他手中,不僅僅只是一樣低音樂器,而且是誘導整個音樂前進的靈魂,隨手捻來都是扣人心弦。

整場演出反應相當不錯,雖然大多數的曲目都偏低緩,但觀眾的反應相當好,尤其是下半場曲目配置較為多變,呈現出演出者在各個方面的實力,但許多曲目在段落變換時都有很明顯的落差,彷彿是把幾首截然不同的曲子硬接在一起,於是流暢度就差了些。對照起其他三位,這次在傳單上的主角-Markus,在幾段旋律裡的演奏稍有瑕疵,也是比較意外的部份。

這場演出沒有安可,或者是說沒有人喊安可,看似要結束時的獻花,緊接著又直接表演了結尾曲,一次把觀眾的胃口餵到飽,結束時已經是九點五十分。

是的,夜深了,大家趕快回家。


Markus Stockhausen http://www.markusstockhausen.de/
Arild Andersen http://www.arildandersen.com/
Patrice Héral
Angelo Comisso http://www.angelocomisso.i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