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天傳出新課綱的"音樂課本"(*)不用五線譜而採用圖像的方式,在圈內吵得沸沸揚揚的。

nostaff.jpg

先說結論。我覺得上面那一段話,「危言聳聽」。

把五線譜當作學音樂一定要先學會的東西,不會看五線譜就無法領略學習音樂的趣味,就不能去KTV裡面點歌來唱.....?

先釐清一點,這個新課綱並不是不教五線譜,只是先不用五線譜,它之後還是會導入五線譜。

我們先不論其實"教學法"本身也是一種專業,也先不論其實很多音樂專業的並不曾修過"音樂教育"的課程。光從我們作為吉他老師的經驗來看,就知道,五線譜並非是唯一學習音樂的方式。

除了古典吉他之外,一般電吉他、木吉他的教材上,大多都有六線譜,誠實的摸摸良心,有多少吉他手在學習過程中,是看著上面的五線譜而不是看著下面的六線譜?更別說彈指之間、新琴點播、金屬吉他聖經系列等等教材上面,根本沒有五線譜。當然最終我們還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會看五線譜,因為跨樂器溝通的時候,五線譜是一個常用的介面,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其實都碰不到這種情況,以流行樂中的應用來說,看簡譜的機會還比五線譜更多。

這種對於五線譜的堅持,其實就跟和吉他討論區三不五時會出現的「五線譜VS六線譜(VS簡譜)」(可參見五線譜vs六線譜一文)的爭論一樣,聚焦在錯誤的地方上。譜是一種溝通的介面,在五線譜之前,就先有音樂,並不是先發明譜才發明音樂的,在五線譜之前有紐姆譜,紐姆譜出現一百年才出現四條線,之後再慢慢地演變成五線譜;而在東方,用文字來記錄的樂譜(如工尺譜等)使用的歷史比五線譜還長,而至今國樂器的教材上還是大量採用簡譜而非五線譜,這是因為隨著使用的場合與目的來挑選方便而適當的工具。讀五線譜並不難,但是想想當我們要進入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符號系統,是不是一種會減損學習熱情的障礙?

如果不會的話,也許以後我們可以用原文樂理書來取代中文譯本?(這讓我想起以前拿原文吉他教材來練英文的往事)

對於會看的人來說,其實用甚麼譜都沒差,但是對於不會的人來說,我聽過最意外的是,他一開始要記住Do Re Mi Fa Sol La Ti就很吃力,他說不知道為什麼要叫這些名字,他也搞不懂為什麼Do有時候是C有時候不是C,既然能叫做CDEFGAB那為什麼不用英文字母就好?啊為什麼要從C而不是A開始呢?然後這些都讓他記得很辛苦。這也讓我聯想到學生在學習調式的時候,對那七個陌生的單字總是會搞混,不能直接叫它們第一第二...第七調式這樣嗎?也不是不行啦,只是講出原文感覺比較酷比較專業比較強嘛。

所以你不會看五線譜?這樣怎麼行呢?Tommy Emmanuel大大?(**)

不過,循序漸進,學會某種共通的符號還是很有幫助的。五線譜畢竟是當代西方古典的主要記譜工具,在這個領域中,不論從取得資源,與其他人溝通,能學會這種工具是很有幫助的。就像語言一樣,多會一種語言,就多開啟一扇窗。

 

(*)其實低年級沒有"音樂課",他是生活課,音樂課屬於藝術領域,要到三年級才有。

 

tommywiki.jpg
(**)Tommy Emannuel曾經在多個訪談中提到過I don't read music,雖然我是很懷疑他完全不會看的可能性,也許只是他無法sight-reading(由於把位選擇的挑戰,吉他要做到這點比鋼琴難很多)。不過不論他是否完全不會看五線譜,這個例子我也不覺得是可以普及推廣為"不需要學五線譜"的好例子,Tommy擁有真正的音樂天分:耳朵很好,記憶力很好,練得超勤。當我們能力不足他,下的功夫不足他,那麼多學會幾樣工具的使用,才能讓我們稍為的趨近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