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學生問我調式的事情,提到我在PTT吉他板的討論中被提到,我去看了一下覺得學吉他的人很有趣,非常愛講調式,明明大多都在調性系統中玩耍,卻要講的好像很複雜一樣,甚至還會出現新創名詞或名詞誤用,結果就是不瞭解的人看得霧煞煞,甚至誤以為調式很複雜。
不過這種也不奇怪,回想我自己在樂理學習上也是透過長時間的辯證,才稍為搞通了一些些,回想起來我覺得這其中最重要的在於兩點:專有名詞的定義必須正確,邏輯的一貫性必須究底。
其實大多數我們吉他手在講的樂理,都只是相當皮毛的東西,而音樂,尤其是西方音樂理論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很多東西都是有前人的整理歸納研究,許多"現象"都有名稱,而和別人討論時,最好是使用音樂上的專有名詞,可以減少誤解,搞清楚這些專有名詞的意思,也對自己在閱讀樂理相關文字書籍時能減少誤解。既然我們講的都相當皮毛,往往只是名詞定義上的東西,通常透過音樂辭典就可以釐清很多迷惘了。我覺得除非沒有專業上習慣的名詞,否則不要隨便針對已經有名詞描繪的現象又自己創造名詞,這反而治絲益棼啊。
名詞的誤解,通常就會導致對於理論邏輯的誤會,其實這種情況蠻容易發現的,就是順著邏輯推下去,如果有不通的地方,通常就是前面的名詞定義搞錯了,或者是應用對象搞錯了,我想該篇文章中最大的錯誤就在這裡。
現在坊間大多討論調式的書,通常是說調式音階,也就是說,你直接把調式當做音階來看就好了。
這些音階是挪用調式音樂中所使用的音列,但是使用在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調性音樂中,所以這些音列就變成音階了。
也因此,以常用的七個大調音階的調式來說,我們會得到七個調式音階:
Ionian:1 2 3 4 5 6 7 1 → 1 2 3 4 5 6 7 1
Dorian:2 3 4 5 6 7 1 2 → 1 2 b3 4 5 6 b7 1
Phrygian:3 4 5 6 7 1 2 3 → 1 b2 b3 4 5 b6 b7 1
Lydian:4 5 6 7 1 2 3 4 → 1 2 3 #4 5 6 7 1
Mixolydian:5 6 7 1 2 3 4 5 → 1 2 3 4 5 6 b7 1
Aeoian:6 7 1 2 3 4 5 6 → 1 2 b3 4 5 b6 b7 1
Locrian:7 1 2 3 4 5 6 7 → 1 b2 b3 4 b5 b6 b7 1
其中有兩個與我們所熟悉的大調音階與小調音階結構相同,因此很多書上會說Ionian是大調音階,Aeoian是小調音階。
(當然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不過在我們現在所說的調性音樂中這個分辨是可以暫且不論的。)
我們知道,在調性音樂中,音樂分為大小調,所以實際上我們是把上面這些音階當做不同的大調系音階或小調系音階來使用。
也就是說,所謂的Dorian、Phrygian,和Aeolian一樣,都屬於小調系音階。
由於一般最常用到的大調系音階就是大調音階,所以有很多"大調性質"的音階這個觀念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小調音階就不一樣了,一般至少會學到三種小調性質的音階:
自然小音階 1 2 b3 4 5 b6 b7 1
和聲小音階 1 2 b3 4 5 b6 7 1
旋律小音階 1 2 b3 4 5 6 7 1(通常書上會說這是上行-也就是當音由低往高的時候,由高往低的下行則恢復為自然小音階)
既然小調音階可以有三種,再多個Dorian和Phrygian也不奇怪吧。
同理,除了大調音階之外,Lydian與Mixolidyan也都是大調系的音階。
但無論如何,這些音階都是在現有的大小調系統中使用,也因此,你只要把他們當做大小調音階的不同選項來想就可以了。
由於現在我們聽到的音樂大多都是調性音樂,這使得很多人在學習調式的時候,會用調性的想法去思考,以至於誤解了調式音樂的概念,尤其是誤以為使用了調式音階就是調式音樂。
調式音樂是比調性更早的時期的音樂型態,在那個時代,和聲的理論還沒有建立,也就是說,所以音樂是單純的線條發展,只有線條的時候,要如何利用這些音發展出不同的風格?就在於音符的使用。
所謂調式音樂,是指利用一個音列中的音符,以不同的方式構成旋律,就會產生不同的風格,而這些因為不同的音符被強調所產生的不同風格,就稱為調式。
如果我們把那些被使用的音符從主音開始依照音高排列,就會出現前面說的那種調式音階。但是差別在於,在大小調系統中使用調式音階,音符的使用會受到大環境中的大小調式的影響,因此使用音符的方式會與古代的調式音樂不一樣。
這個可以用中國音樂做為例子,因為中國音樂並沒有發展出和聲,所以大多數都是同音齊奏的旋律。因此五聲/七聲音階調式就成為很重要的元素。
實際上西方音樂也是如此,在和聲發展出來之前,也是同音演唱,頂多是因為大人小孩而有八度,漸漸的才發展出五度、四度,然後發展到和聲與和弦。
比方說上面這個影片裡的音樂雖然較為晚近,所以可以聽到不同聲部的和聲,而很重要的一點是,聽到最後一句,以我們現代的耳朵來說,可能會覺得他怎麼沒頭沒腦的就結束了。
和聲的發展,最後增強了調性,最後調式音樂就被調性音樂取代,而成為現金以大小調為主的音樂世界。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在調性中的大小調式,主音屬音的位置已經固定為第一個音與第五個音,而我們分辨大小調式的關鍵在於第三音,而在原本的調式系統中,屬音並不必然是第五個音,而當時區分不同調式則是根據其旋律中對於音符的偏重來做分別。
而且現在雖然我們還是使用著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名詞,不過他們所指涉的音符們,已經和當時無關了,甚至和比較晚的教會調式也不甚相同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夠把調性和調式看成兩個相對的觀念,而應該看成是音樂發展歷史中,構成音樂的不同途徑。
那當前對於調式的使用,除了很刻意的創造出某種調式的效果之外,基本上就是把調式們納入大小調系統中,作音階來使用。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大調音階是最能夠彰顯大調的音階,但並不表示大調音階本身就是大調;同樣的道理,用小調音階們來看就更清楚了,我們不能說某個小調音階比其他小調音階更小調,我們只能說他比較"暗"、"亮",但他們都可以創造出小調。
也因此,我們可以將調式音階們,使用在我們現有的音樂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