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禮拜一個以前跟我學吉他的學生傳了一個網站給我,當時讓我嚇了一跳,昨天和一些朋友講到這個網站,發現到這個網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用過的都說讚!

http://www.pandora.com

真的很讚,尤其是這個網站做的事情正好是我在前一份工作時所想要做到的事情。

當時我們的想法是,透過將音樂分類,給予特定的標籤,讓使用者設定特定的條件便能夠聽到想要聽的歌曲。我們把那些標籤稱做歌曲的DNA,透過一個使用者回饋系統分析使用者聽歌的習慣與偏好,客制化出每個人獨特的音樂頻道。

可惜的是,在時間與金錢的因素下,公司當時推出的產品並沒有包含這一個部分的功能,撇開決策的問題不看,其實還有幾個部分是我們所忽略的:

做線上音樂服務的人往往會卡在提供消費者想要聽到的「那首歌」上,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想聽到「那首歌」,就能聽到「那首歌」,這種稱為On-Demand的服務,在授權成本上是非常的高的,於是我們發展出網路廣播的形式,意圖減少授權成本,但是還是希望能夠提供類似On-Demand的服務,讓使用者接觸到資料庫的搜尋,於是增加資料庫的風險,在授權上也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第二個是由於使用者必須要自行排歌播放,因此使用的介面就會複雜,使用者必須要花時間去編排內容才能聽得到自己想聽的歌曲,由於整個網站的操作流程並不簡單,嚴重的減少了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第三個是我們野心過大的納入過多的功能與服務在產品中,資料庫的欄位過多,選項也過於複雜,增加了建置的難度,同時試圖將「社群」和「線上音樂」結合在一起,使得產品的線上音樂的主要服務反而被弱化了,缺乏主要服務支撐,社群自然也無法連結起來。

先不想PANDORA這個網站未來能不能持續下去,我認為PANDORA有幾個地方是非常棒的:首先她們專注在單一功能的服務上,使用者用最最簡單的方式就能創造出自己的客制化電台,然後開始聽上好幾個小時的歌曲,完全不用花功夫去學習操作介面。

第二個是他們放棄了在單曲上的On-Demand服務,他們把這個服務轉到「音樂風格」而「單曲」,大量的降低了授權費用的支出,同時由於使用者不能夠接觸到資料庫,資料庫的風險也降低了。

第三是他們花了五年多的時間去分析超過一萬個藝人的作品,這種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使得他們能夠有效的建立出一個能夠正確使用的資料庫。其實有多少歌曲或者是藝人並不是太大的問題,超過一個數量之後對於使用者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了(因為聽不完),重要的是資料內容的正確度和資料庫的穩定度。

當時我們花了半年的時間試圖去建置了一套擁有30萬首歌曲的資料庫,達成率約四成,這樣也有個十萬首歌可以拿來用了,但是卻無法支撐起當時網站所要提供的服務,甚至到最後網站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原本的目標是什麼了。

回想起那時候花下去的心力與人力,對照現在看到PANDORA的穩定和實用,最大的感慨不是來自於一般使用者覺得的「好讚」,而是利基的鎖定和一步一腳印的體會,沒有考量到有限的資源而將戰線張開造成東牆補西牆,最後只剩下教訓(不過,丟錢進來的投資人應該更心痛吧)。


但是,PANDORA,真的是一個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就停不下來,連上www.pandora.com,衝出來的不是災難,而是一連串對於音樂的感動和滿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