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上圖為Taylor的Baby吉他(與本文無關)

今天來聊點和吉他無關的事情。

說到越來越少人生小孩這件事,這幾年,喔不,是這十幾年來,不時就出現在媒體上,然後可以延燒到兩性關係、政府責任、社會偏見、職場不友善等等,戰場是越開越多,戰線是越拉越長。

做為已經有小孩階段的吉他手,這件事情我覺得不論這些外在的議題有甚麼樣,或沒有甚麼樣的結論,其實都不是太重要,真正關鍵的是我們每個人,對於生小孩這件事情在人生規劃中的有無與排序,這個部分才重要。

這不是說那些外在的環節不重要,而是他們的改變都需要時間,而且要改變他們,並不是靠著生或不生小孩,而是公民參與集體意識的轉變。

房價是我們個人能打的嗎?政府是罵一罵就會醒的嗎?社會是抱怨一下就能變得嗎?我們當然希望一切都能變好,但是如果用這些都還沒變好作為不生小孩的理由,那就是拿自己有限的時間去對賭大環境的無限。

從個體來說,一個國家的新生兒多還是少,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生小孩這件事情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想清楚,要不要一輩子都沒有小孩,不是「現在還不要」。如果不是堅決不要生小孩,那麼就需要思考生小孩在人生規劃中的序列。

理由很簡單,就是時間。

首先,生小孩有時間限制。這個問題以女性來說比較明顯,但是不表示男性就沒有。由於女性的生育窗口大致上在40歲以前,隨著技術的進步,40以後懷孕生產現在也不是甚麼新聞,但統計上來說,女性的黃金期在25~35歲,30歲前懷孕機率25%,30~40歲懷孕機率15%,40歲之後5%。而除了伴隨懷孕率降低之外,還有就是流產率會提高。

女性懷孕年齡變大的時候,如果流產就意味著,消耗掉已經所剩無幾的時間,來讓身體恢復到能夠再次懷孕。假設一次小產需要一年,那麼25歲小產,意味著損失1/20的時間,但是如果是在35歲,那就是1/10的時間,而如果是45歲,那大概就意味著很難再有小孩。

最近看到韓國OST女王백지영(白智榮)與女兒搭公車的新聞,先不說搭個公車的IG也能當新聞來報這種事,報導中提到:

"白智英在2013年與小她9歲的演員鄭錫遠結婚,同年不幸流產過一次,直到2017年40歲的白智英才生下兩人的唯一的女兒。白智英與女兒的「公車之旅」,雖然看似日常,卻也是得來不易。"

2013年白智榮36歲,在台灣已經達到建議進行羊膜穿刺的年紀(34歲以上,"因為35-40歲的懷孕婦女,新生兒具有染色體異常現象的機率達1%",取自維基百科),一次流產之後到下次懷孕間隔的時間將近四年,這對於想要生小孩的人來說是相當大的時間損耗。

而除了懷孕機率/流產/障礙等等會隨著年齡變化的部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養育小孩所要花的心力。我自己的感覺30真的是一個坎,光說作息,30以前能夠熬夜,30之後就越來越不行,不是說不能熬,而是熬下去的恢復要比較久,那麼,一般新生兒大概有幾個月的時間,在晚上會每兩個小時需要餵奶/換尿布/安撫,這件事情不會是只有一方的責任,一定要雙親投入,不然大家都沒得睡。

也就是說,越晚生小孩,這個過程就會比年輕的時候累。說起來,還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如果不是打定決心絕對不要生小孩的,那麼時間的問題就要考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dneyShiu 的頭像
    SydneyShiu

    Playing the Game of Six Strings →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