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久以前,我開了一個「幻想?音樂史」的主題,希望能以既有的考古/歷史的發現,來推想音樂在人類活動中的發展,我原本預期這個主題不要太嚴肅,但是又不要太空想,果然沒有多久,就懶得寫不下去了....

IMG_3148e  

隨著不同方面的閱讀累積,這個主軸漸漸的超過我能掌握的範圍,一方面是考古資料上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我對於不論是東方或者是西方,在音樂史上的修養還不夠,而我又不希望只是轉載一般教科書般的理解方式,那對於整體的音樂發展顯得無聊之外,也未能切入我覺得音樂,其實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一種反映,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單獨討論音樂本身的理論,但是如果把它抽離出整體社會變遷的這個面相,好像音樂可以獨立的存在一般,這是沒有道理,也讓音樂失去了根。

但是今年讀到了一本書,叫做《音樂大歷史》,這個寫不下去的主題,終於可以藉由這本書來滿足了。

《音樂大歷史》的中文譯本副標為「從巴比倫到披頭四」,這應該是台灣出版社自己加的,它實際上從史前時代開始,一路將西方音樂的發展寫到進入本世紀,是英國BBC熱門系列節目《音樂的故事》精華文字版。這本書並不以一般巴洛克、古典、浪漫、現代等的分類方式來描述音樂史,也不只把音樂發展放在作曲家/藝人介紹上,而是從更廣泛的當時時代背景來斷代音樂發展,音樂是怎麼樣被需求,以致於他逐步從單純的形式演化成為複雜的多樣性,同時也簡單論及東方的音樂發展以茲比較,這是第一個我認為本書值得想要廣泛的了解音樂的人,應該讀一讀的理由。

第二點,從上面所說的演化過程,可以看出為什麼音樂理論是這樣的被建構了起來。許多朋友學習樂理的時候,往往執著於表面的字義與解釋,而無法了解為什麼它是這樣,陷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點,比方說調式的源流,和聲的發展,甚至是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的復興等等。

第三點,這本書是由真正的樂手,而非愛樂者或一般譯者所翻譯的音樂書籍。通常古典樂的書類會由有相關背景的人進行翻譯,但是流行音樂的書常常翻譯的人本身並不是樂手,所以一些專有名詞會翻錯或翻成看不懂的名詞(我印象中最深的是「藍調十二酒吧」......),同時這本書在編輯上也還不錯,前陣子看了幾本編排校對疏漏頗多的書,這本書的編輯認真許多,書中誤植與錯字算少了。

本書"作者"Howard Goodall本身為當代作曲家,涉獵的音樂風格非常廣泛,完全跳脫所謂古典/流行二元論的偏狹,而從更宏觀的方式去整合西方音樂脈絡,論及當代音樂的影響時也可感受到他對於所謂的世界音樂也頗為熟稔,對於經常糾結於某某樂與某某樂之高低或意義者,不妨多試著由作者這樣的視界來看,會讓音樂這件事情更加的美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