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習吉他的朋友,或許曾經在網路上或者是口耳相傳中聽聞過「八和弦」,這個八和弦並不是和弦的名稱,而是由八個和弦為一組的和弦進行,通常是四或八個小節。

八和弦的早期版本叫作四和弦,也就是由四個和弦構成的一組進行,據說還有個「無敵四和弦」的稱呼,通常是(以C大調為例):

C  Am  F  G 或者是 C  Am Dm G

然後通常Dm會有Dm7、G會有G7的代換。

這四個和弦經常出現,以至於像是一種"成語"一般的,出現某一時期的歌曲中,比方說:

 

這個無敵四和弦的演化,到了比較晚近,就成為了「(無敵)八和弦」(不是八核心或八嘎澃)。

「八和弦」其實也是俗稱,其實他根本沒有一個正式的稱呼,只是從四個變成了八個,但是由於類似的進行有一首曠世名曲:

所以也有人叫他「卡農進行」(聽起來比較專業有品味),為了方便我們還是以C大調為例子,這八個和弦是:

C G Am Em F C F G

可以發現其實他有重複的和弦,所以總共只有六個,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是一個,當代台灣流行歌曲最常見的「成語」和弦進行。

這個進行可以看作是「無敵四和弦」的延伸,也就是原本四和弦的每個和弦的後面加上一個他自己的五級,也就是說C接一個G、Am接一個Em、F接一個C,最後的G因為要回到/反覆回C,所以是在前面加上一個F,成為一個IV-V-I的終止式。

例如五月天《天使》的副歌 

和「無敵四和弦」一樣,G前面的F有時會以Dm出現,而且事實上,由於Dm-G-C的四度進行特別強烈,這樣的例子還比F-G-C更多,也就是變成:

C G Am Em F C Dm G

或者加上轉位的運用,成為:

C G/B Am Em/G F C/E Dm G

而其中Em/G更常被換成Am7/G,也就是最常看到的例子:

C G/B Am Am7/G F C/E Dm G

配合和弦功能與低音進行,也可以是:

C G/B Am Am7/G F Em Dm G

總結一下幾種常用變化的八和弦進行

C   G   Am  Em   F   C   F   G

   G/B     Em/G     C/E  Dm

           Am/G      Em

從三和弦延伸成為七和弦的變化我就不多寫了。

下面隨便點個幾首歌曲,大家聽聽看:

方炯鑌《壞人》


周華健《朋友》 

郭靜《下一個天亮》

曲婉婷《我的歌聲裡》

魔幻力量《我還是愛著你》

其實這個進行最關鍵的辨識是前四個和弦,尤其是前三個,至於第四個和弦可能因為第五個F前插入終止式而有所不同,第五、六個和弦,也可能因為插入新和弦而有所不同,直到最後的終止式才回到原來的模式(IV-V)中。

部分常用的和弦代換手法可以參考敝人舊文「[Q&A]Modal Interchange」與「[Q&A]鬼打牆般的Secondary Dominant」。

從上面列出的歌曲,或者是隨手找一本彈指之間翻翻,就可以發現這組和弦進行出現的比例,真的無愧於它被賦予了一個專屬的「八和弦」。

這類的和弦進行,有時候往往被用一種戲謔的方式來稱呼,似乎是一種常見到爛掉,毫無創意的進行方式,用來證明"流行歌曲千篇一律"、"流行歌曲就是那樣"的例子。要這麼說也不是不對,再有趣的梗如果出現太多次,就會讓人覺得無聊沒創意。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其實這個八和弦的變化型態有很多種。

今年金曲獎的年度歌曲頒給了「島嶼天光」,其實也再一次的凸顯出這個和弦進行在台灣是多麼的朗朗上口而能被一般大眾接受,我無法去猜測滅火器為什麼會用這個進行,甚至未必是刻意選擇的,而只是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一個符合這個進行的旋律。

相對於此,我們就不大容易在英文歌曲中碰到這種進行。

和弦進行在音樂風格學習上往往是個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們會發現吉他書上寫Folk Rock是某某節奏,甚麼指法是鄉村,三連音碰碰碰恰恰恰就叫作Slow Rock(台灣特色唷),但很少涉及到和弦進行這一塊,往往造成學習者誤以為風格的學習就只是把某種節奏或Pattern彈出來就好。

其實和弦進行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會聽到一些明明就是國語流行風格的曲子,硬是套上某種風格的節奏,然後宣稱這是某種風格的作品;又或者是把某種風格的曲風,套上另一種風格的模式,然後說這是種融合。

就表面上的意義來說這很難絕對的說他"不是",但只要對這些風格都能多所涉獵,就會聽得出來這其實是種誤會。

一個特定風格/市場裡,有些和弦進行就是比其他的常見而成為一種典型的例子其實不算少,比方說爵士樂常說的ii-V-I,藍調中的12小節等等,並且也從中衍生出多樣的變化來。所以當我們彈奏(傳統)藍調的時候,不能夠光彈那個節奏,然後硬套在不像藍調的和弦進行上,舉個例子?比方說八和弦好了,不會給我們一首國語流行歌變成藍調歌曲的感覺。又或者是比較常見的是Bossa Nova被套在八和弦上面,也是偶爾會在比較不成熟的表演中看到一種錯置。

不過倒是有個例子還不錯,也符合本文的主題的是這首:

這首歌在田馥甄的Live版本上有一個八和弦的和弦重配:

可以發現主歌的感覺和原曲完全不一樣了,變得更....國語抒情(?)了。

最近幾年,或許是對於更多樣的音樂的追求, 許多新的比較紅的作品,也有很多根本就與八和弦這種模式無關的進行,音樂本身就是會演化的,或許和弦進行,或許和聲配置,或許是音色,或許是節拍上的微調,或許是輕重上的改變,這一切一切的種種,終究會發展出不同於過往,卻又帶有蛛絲馬跡的遺留的各種風格,音樂,就如同人類,總是立基於過去,卻必然要努力改變過去的模式,來追求屬於每個時代的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dneyS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